有句話說: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一切都在變。已有千年歷史的印刷業面對種種變化也必須得思變。澳大利亞未來學家彼得·伊利亞德告訴我們:“今天我們如果不生活在未來,那么未來我們將生活在過去?!苯袊芰袕妼掖吻址傅臍v史也證明:落后是要挨打的。筆者將印刷業正在發生的變化歸結為八個方面:即時代的變化;市場的變化;結構的變化;工藝的變化;環保的變化;模式的變化;趨勢的變化;素質的變化,以期引起業界討論,因為,唯有“知己知彼”,才可能順勢而為。
時代的變化:全球進入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鄧小平總書記1988年告誡我們的。
在印象中,我們很熱衷地奢談第三次工業革命時間還不長,但現在已經進入到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事實就是如此。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在十八世紀,以蒸汽機為代表;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在十九世紀,以蒸汽技術、電力技術為代表;第三次工業革命發生在二十世紀下半葉,以信息技術為代表,這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極大地推進了整個社會的進步,那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勢必更大地改變整個社會,也理所當然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輿論認為,作為工業領域全球領先的展會——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對推動“第四次工業革命”發揮了重要作用。
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印刷術發明于千年之前,每次工業革命都鞭策著它的變化,從古登堡的木制印刷機到應用上電力、煤氣的時速上萬的高速商業輪轉印刷機;從曬版進化到普及使用CTP直接出印版、進而發展到使用免沖洗版;從依靠人海戰術來完成大批量任務到運用ERP管理,現在又直指智能化生產、物聯網流通。面對科技革命帶來的生活習慣的迅即改變,印刷企業想要有理想的生存空間,那也就非得順勢而變,如可能最好還有點前瞻性,否則就只會越來越艱難。因為市場從不同情弱者,而總是褒獎那些有準備的人。大浪淘沙,適者生存。
科技革命帶來的變化還包括人們生活習性的變化,通訊、互聯網閱讀、互聯網金融的出現與興起,理所當然地顛覆了傳統,各行各業都得為此主動去做徹頭徹尾的改變,你不主動革命,別人就來革你的命,就沒有你繼續賴以生存的地盤。
因信息傳遞的加速,新技術的推陳出新還變得異乎尋常地快,一項新產品甚至是一項新技術其生命周期變得越來越短。
因社會財富的極大增長,人對尊重、個人財富、勞動、生命價值、理想的追求也在快速地發生變化。
……
中國最年輕有為的大數據專家、英國出版的《大數據時代》的中文本譯者周濤就用最直白的語言指出:我們已經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社交網絡、電子商務與移動通信把人類社會帶入了一個以PT(1024TB)為單位的結構與非結構數據信息的時代?!薄耙粋€大規模生產、分享和應用數據的時代正在開啟?!睂Υ?,我們似乎還未能都清晰地意識到,還顯得有點懵懂,有點茫然。
我們確實希望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但是大數據對印刷意味著什么?什么是印刷業的工業4.0?AI(人工智能)對印刷業意味著什么?“以互聯網產業化、工業智能化、工業一體化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 對印刷又意味著什么?必須對應著做哪些改變?對此我們似乎都還只能在摸索中逐漸地去加深理解。
2018年由以色列人尤瓦爾·赫拉利書寫出版的《今日簡史》在前言中開門見山的第一句話就是:“在一個信息爆炸卻又多半無用的世界,清晰的見解就成為了一種力量?!彼袕氖掠∷⒌耐试诼耦^工作、抗壓生存的同時真的還需要認真地思考未來。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印刷業取得的成績值得同仁們稱道,這中間包含著我們付出的辛勤努力,全國印刷產值從1979年的48.97億元至2017年一躍登上12057.7億元,翻了250余倍。但是我們又是否清晰地認識到,如果以不變價來衡量,如果不是通過擴張印刷業的內涵(比如把印刷占比極少的包裝工業產值計入印刷產值)來考量印刷業的現有成績,如果認真分析自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對印刷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年增長率從2008年的24.92%下滑至2017年的4.6%),如果觀察印刷業的整體獲利能力在持續下滑(利潤率從2013年的7.9%降至2017年的6.8%),……確實是還有很多問題值得我們去思考與解決,我們不應被一些表面數字所陶醉。正如馬云所說:“成功的人都是反思自己的問題, 失敗的人永遠在抱怨別人?!?
總之,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也同步帶來了從技術到追求,從市場到生活習慣的一系列變化。如果說以前存在著代溝,那現在可能80后、00后的想法都不一樣,這需要我們從正在發生著劇烈變動的時代大背景下去重新認識印刷,調整我們的認識,推進印刷業的發展。
市場的變化:個性化需求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益增長
步入現在的市場,無論是服裝、食品、文創產品,抑或是保險、汽車、住房無不是選項眾多,讓人目不暇接,那些本來就有選擇綜合癥的對象更是心存忐忑,無從下手。這是社會物質財富豐富的表現,是我們國家的公民經過將近70年的不懈奮斗由歷史上的求溫飽轉向漸趨小康的表現。如果說“市場有什么,消費者不得不買什么”是溫飽年代的特點,那“消費者需要什么,企業生產什么”就是小康年代的特點。唯有為消費者提供意料之外的服務才能為企業帶來更多的利潤是這個時代的法則。
最敏銳意識到社會步入小康后必將對市場產生影響的是美國的可口可樂公司,他們于2013年率先在市場上推出了昵稱瓶,結果當年的市場銷量增長了20%,須知那可是在輿論對碳酸飲料提出批評,指出多飲會影響健康的背景下。嘗到甜頭后的可樂公司在這之后又相繼推出歌詞瓶、臺詞瓶、金牌點贊瓶、密語瓶。統一集團、卡夫公司、味全集團、伊利、康師傅,……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在個性化包裝上跟進。即使是被認為最難做到量身定制的西服制作在青島紅領公司同樣可以做到上流水線生產,正因如此,紅領也成為一段時間來各行各業登門學習的榜樣。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諾在1943年提出人類需求五個層次理論,指出:處于溫飽階段的人們以生存為目的,他們追求的是生理與安全需求。步入小康階段以后,人們以贏得歸屬感為目的,希望獲得社會需求與尊重。再進一步,當社會步入富裕階段后,那就以實現自我超越的成長需求為自我追求。而我們的社會就處于中產階層急速擴張的時期。
如果說2010年我國的人均GDP還剛剛達到4434美元,邁過聯合國制定的4036美元的中等偏上國家的及格線,那2018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測中國人均GDP已經可以達到10088美元。按照他們的預測,2022年我國將超過12475美元的中等收入國家上限,步入發達國家行列。因此,追求展示個性將會是社會發展的一種必然,勢不可擋。
追求展示個性對印刷產生帶來的變化是除教材外的大印數訂單量的明顯減少,以傳播信息為己任的報紙因為在時效上遠不及網絡,自2012年來處于持續下跌狀態,至今下滑已不至一半。即便是包裝印刷也呈現出多批次、少印數的趨勢,以降低資金占有與市場變化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與計算機技術緊密相伴的數字印刷工藝在滿足人們的個性化需求上有著自己的優勢,它可以做到一張起印、張張可變、立等可取。這就為滿足因為生活改善而追求張揚個性的人們提供了可能。當然,從現時的情況看,在設備與耗材上過度依賴海外品牌,帶來的結果是產品的性價比不高,這也影響著數字印刷在滿足個性需求上作用的發揮,我們期待著這一局面的盡快改變。
在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順勢而變是企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基礎?,F在時代變了、市場變了,難道我們企業不應該積極思變?以滿足消費者作為企業生存之根的企業唯有其領導者的思想跟上潮流才有可能讓企業也順時發展。